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

关于80后的一些再思考

关于80后的一些再思考

题记

80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私,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。

——91父亲


各位80后,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个论断之后是否服气,至少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相当一针见血,准确到位。不过,这不是一个结论,这其实是一个论述的开端。80后不是到此为止,这是一个起点。


力量之源



撇开那个论断,让我们抽丝剥茧,先从力量的本源说起。力量之源在哪里?在进行抽象化论述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,这也是80后几乎集体推崇的一个故事,出处,是80后心目中的经典——《灌篮高手》。在全国大赛最最关键的一场比赛,湘北遭遇上届冠军山王工业,比赛最后决定胜负的几分钟,樱木花道因为救一个出界球,重重摔到在了护栏边,很可能脊椎受了伤。安西教练见状想把樱木换下场,樱木花道对安西说:爹,你最辉煌的时刻是在什么时候?是在作为日本国手的时代吗?而我,就是现在啊!

那一刻的樱木,是不可战胜的,是无人能敌的。因为他充满着绝对力量。而这力量从何而来?最重要的是,为什么这个场景他能感动每一个80后,甚至一些年纪更大的朋友?表层来看,这是青春的热血,这是无悔的年华,这是幼稚的冲动,这是单细胞的思考。无论你多么故作高深,你不能回避一个事实,这是感动一代人的力量,甚至有可能,这是能感动各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种力量。所以,无论它如何简单,都不会低级。

在前几天的Twitter上,我发了这么一条twit:前一阵老说,有两种东西能给带来最强的力量,即盲信和逻辑。现在想补充一句,很多时候,后者其实还只是前者的一种得到很多朋友的赞同,TF同学还批注道:逻辑让你确信你支持的东西无懈可击,盲信产生同样的效果,只是把用逻辑去检验这个步骤替换成了信仰、盲从等等。心理上的自信可以激发最强大的力量和最佳状。非常准确。我认为这个结论没出错,可是,它只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,并没有解决内容上的问题。樱木的力量之源可以归纳为盲信,把它换个说法其实就是“我要为湘北赢球,换取我个人的荣耀,以及湘北集体的荣耀。”这就是樱木的信念。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你把它换了一个说法,就会突然觉得变了味道,说服力瞬间下降了。形式还是那个形式,盲信,但是,为什么盲信这么简单的东西便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?好比宗教,教义那么简单,为什么那么多人深信不疑,甚至视死如归呢?

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,很多东西,简单未必低级。不过在探讨内容之前,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,就是——樱木的故事给予了很多人力量,而简单却更准确的说教你要为湘北赢球,你要为你自己争气,你要为集体争气往往连正面的效果都达不到,大多数时候产生反效果。表层来说这是个演说技巧的问题,其实我认为这是个力量激励和接受的角度。大家小时候都学过一则寓言《周处的故事》:村里有三霸:猛虎、恶蛟,以及恶霸周处。人们都对它们深恶痛绝,见到就跑,没有人能说服周处。当周处发现乡亲们对他疏远和憎恨的原因,是因为把他当作了和老虎恶蛟一样的怪兽,才幡然醒悟,上山屠虎,下水除蛟,最终也把自己从恶霸变成了英雄。典型的浪子回头的故事。我以为,力量的激励从来不是正面的,它是一种侧向推动。即,盲信中的其实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状态,过于正面和清醒,会产生一种消解的效果。从这个角度说,逻辑并不是力量之源,而是力量之舵。


伪马斯洛需求



来研究前面没有讨论完的问题,力量之源,内容为何如此的简单?我的解释来自一种类似马斯洛需求的理论。

马斯洛需求: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,[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]亦称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”,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,由美国科学家亚伯拉罕·马斯洛所提出。 马斯洛认为,在特定点时刻,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,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,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:生理的需要、安全的需要、感情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。
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690053.htm

我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:食物、睡眠、性需求是人相当基层和刚性的需求(最底层)。多数人无法越过和克服这些需求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有两种人,他们不是很“在乎”这些需求。他们是吸毒者和赌徒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他们陷入一个更强的需求,也许是更基层的需求中去了。其实说基层我觉得不确切,因为毒瘾和赌瘾都不是生存基本需求,也许它是一种更高的需求。但是有一点,这些需求的力量或者说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过于强大,它淡化了排在马斯洛需求的最底层生理需求。我个人认为,这个需求硬要归入这五级(生理的需要、安全的需要、感情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)都有些不合适,它是独立于这五级之外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解释无论是舍生取义的壮士(正面)、还是吸毒致死的瘾君子(反面)。

我想表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观点——有一种超越马斯洛金字塔的绝对需求存在,这就是盲信的内容所在。这种需求不是自发的,需要外界的激励,但是更重要是强调一种内在的契合。就好象吸毒者不碰毒品不会有瘾。我用瘾来做比方可能不太合适,但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。这种内容的普遍缺失导致了80后一代对世界观建立的迷茫。他们不能理解邓稼先的行为。说不能理解其实也不对,因为80后能理解樱木花道。而在我看来,樱木花道和邓稼先本质上并无不同,都是为了盲信的内容而忘我冲刺的,说起来,他们盲信的内容也是大体一致的:“为了集体的强大和荣耀,为了自己的荣耀和梦想。”只不过80后自我中心的先入为主,当集体变成“社会、国家、民族”这样的主体的时候,便开始产生一种不可解释的排斥感。我认识一位前辈,是位半导体领域是专家。有次喝醉了,他和我提到当年的往事,他当年是为中国导弹做芯片的,而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,便是国家在把他的芯片装入导弹之后,在军区内部庄严宣布导弹发射密码。那是个类似奥运领奖奏国歌的时刻,醉酒的他回忆这件事,脸上还会露出迷人的微笑。我开始有点理解这种需求为什么是超越金钱和虚荣的欲望了——它本身就是简单但是高级的。因为它必须要外界激发和内心契合的同调。


到这里,如何把“社会责任,民族自尊心”和80后挂上钩,基本就有简单的解法了。80后不是“社会责任”的排斥体,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。过程的细节可以不强求,自我中心从来不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矛盾,金钱和虚荣的欲望也不是完全和高级纯粹的人抵触,这种理解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,力量的来源来自侧面,而不是当头棒喝以及恨铁不成钢。


其他一些杂碎



春节回国,我找两位崇敬的前辈认真交流了次。本来我的出发点很简单,我想解决“我接下来该怎么做”这个实际的问题,希望受到指点和解答。不过两位前辈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,他们没有一位正面回答了我的问题,其中一位,和我谈了思维的俯瞰和行为的设计,属于方法论。一位和我谈了做人之本和存在之道,属于世界观。一拼凑,我的问题已经无需解答,因为他们说的东西的宏大程度远超越了这个问题本身。


于是,舵把好,接下来就是发动机马力有几匹了。我以为,我部分找到了这个力量之源,剩下就是性格调制和生活情绪调制。


Solution or Conclusion



写到这里,自我中心已经不是问题,社会责任是逐步转移的,当你生孩子之前也许你不会理解到父亲的责任,但是有了孩子,很少有人会逃避这个责任。80后的问题在于视野和需求的调节。力量之源不是来自于死记硬背,而是一种感同身受。最佳的方法是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变换。在国内的朋友,也许会因为身在其中时间太多而失去了俯瞰的视野,而身在国外的朋友,很容易落入只会冷眼旁观的局外人理论家,他们丧失的是力量之源中的“盲”。我真心呼吁所有移居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朋友,无论你们出于什么理由,哪怕是回家陪陪父母,或者找对象结婚,或者考察中国的国情现状,你们应该回国呆一段时间,3-4个月,哪怕1-2个月,感受下周围的危机感,力量感和使命感。


这是一个乐观的结论,周处的改变不是依靠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向其吐唾沫,这些人本身就是搅屎棍,是有社会责任缺失的。其实辩证的看,恶霸和英雄只有一线之别,个人和社会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。


幸运之处在于,80后是有世界观的一代。因此他们不会垮掉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