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9日星期四

Farewell, "Bokeh King"

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lens for street photo,没有之一。我甚至没有认真为它拍过一组好的特写,仅存的影响只有这一张模糊的手机照片。今天我告别了它,还没有想好下一步换什么镜头,因为其实没有任何其他镜头会有它这么完美:Compact, sharp but not too sharp, f/2, Leica quality. 也许我会买一支更小的镜头,但是失去了2档光圈,抑或我会换成巨无霸‘Lux FLE,为了多一档光圈必须忍受它硕大的体积。就像我无比怀念我的FM3a和我的105mm DC,我知道我会想念它,但是,是时候move on了。

Leica SUMMICRON-M 1:2/35mm "Type IV" on Leica M2

很有意思,它作为虚化能力不强的35mm焦段,有个奇怪的别名"Bokeh King"。不知道是哪个无良商家把这个外号炒响的,因为这个外号实在有些坑……不是说它的Bokeh不好,而是我真的不会用这个镜头去拍很多虚的背景。它真正的魅力是柔和但是清晰的画质,以及无敌的体积和操作手感。

在我的手里这两年,它至少拍过几千张照片,随便找一些,仅为纪念……















2013年9月4日星期三

HASSELBLAD 500C/M with 80mm

机器入手属于冲动,机器成色不是很好,对于我这种完美主义者不是很舒服。不过拍起来感觉还不错,和双反各有所长。如果只用来拍人像,巨大的反光板响声也不是问题。决定留着玩一段时间。中画幅真是爽。






在慢慢的出自己的相机和镜头,不过没人买,可能是价格开的有些高,不过也不着急。现在最新对自己相机的想法是,留一台徕卡(MP,M7都可以),配两个镜头,35mm和21mm/25mm好了,甚至一个28mm也可以,不过要改.58取景器。然后哈苏500或者503系列+80mm和150mm,最后一台哈苏XPAN,完美了。

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

More pics from the GR

上篇刚说到,相机是要靠缘分的,我的GR1s在入手后不到1个月取景框显示就坏了。沮丧了好一会,还把相机挂网上去卖了,不过开了个低价还是没人买。索性横竖横,拿回来随手乱拍,浪费胶片。洗出来感觉也不太差,精确构图在这种随手乱拍机上的确没那么重要。











2013年6月4日星期二

GR

GR,就算在玩相机玩摄影的圈子里也是小众,如果不是森山大道给它戴上了一圈光环,也许它在历史在长河里也就默默被人遗忘了。这款低调的型号却一直传承着,时至今日,最新的digital GR发布,居然又在摄友里刮起一阵旋风 —— 没什么好奇怪的,它一直都在,因为它的经典并不只是靠名人,而是有原因的。

玩相机久了,一直发现相机其实和人是有缘分的,我过去拥有的每一款相机,每一个镜头差不多都有不大不小的故事 —— 有些机器我觊觎了很久却一直没能入手,有些则,阴差阳错进入了我的生活,而且一呆就是很久。GR作为日系黑白街摄的传说,其实我早就关注了,但是GR并不好买,应该说是老的胶片GR不是很好买。随着理光宣布不再修理GR,市面上成色好的GR越来越少,很多到了收藏者手里就再不出现了。伴随着减少的数量,奸商摄友的炒作,这款机器的二手价格水涨船高,竟然现在到了600刀++ —— 一个对比数据,最新发布的理光数码GR,全新定价也就这么多。

后来一起玩论坛的一个大师级摄友忽然问我,你要GR啊,我有个2手的,出给你如何?成色并不是崭新,液晶屏也坏了(老GR的共同毛病),还是白色的,我当时一直在找个黑色的。不过,正如我提到的,相机真是要有缘求得的,我之前每个Leica M机都是因为交易机器交到了朋友,而此君在论坛上对我指点颇多,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入手了。整个交易颇有古风,此君主动提出他先把相机邮寄给我,我收到货才付钱 —— 他信得过我。而我为了付钱,又找美国的好友代寄支票,好友让我有机会再还她钱。就这样,没有任何字据和保证书,一台白色的GR1s越洋来到了我的身边。



GR真正的魅力,在于低调但无比合理的设计。引用一句在小范围里流传到烂俗的话:“徕卡是宗教,禄来是哲学,GR则是身体的一部分。” 也许并不是理光GR因为森山而名声大震,而恰恰相反,是GR出众的操控设计,俘获了大师的心?GR最大的魅力,其实就是两点:放入裤袋,单手操作。便携上,它是和iPhone一个级别的:可以放入裤袋但不鼓鼓囊囊,要知道它是全幅机,而iPhone... 它2个拨轮涵盖了所有需要的拍摄操作,加上良好的人体工学,真的是拿在手里随手拍。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拍摄感觉和精神,那就是“SNAP”。随心所欲的抓拍,天马行空的乱拍,鬼鬼祟祟的偷拍。

可惜拿到相机一直没机会出去扫街,浪费了大多数胶卷在室内乱拍,没出几张能看的。放两张到手拍的,算是试机作吧。

老婆说这张没能体现她产后神级的身材恢复,我看还行吧,广角畸变稍有拉胖:) 不知道是GR镜头的特性还是冲洗温度低了,对比感觉不高。



下班公交车上随手捏的,有了GR真是可以随时拍照了。

2013年1月24日星期四

The 34th Week

Some portrait shots taken at the 34th week, by the amazing SEAGULL 4A-103. The film was ILFORD DELTA 3200, developed in ILFORD DD-X 1:4.

Actually she got really huge belly now.

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

Cloud Atlas 第一印象

Cloud Atlas 由于档期原因,在新加坡上映并不早。在此之前,或多或少听一些人说,“雷了”,或者“不怎么样”,IMDB评分不高,和 Wachowski 兄弟前作受万人追捧相比,本片并不那么招人喜爱。就算在我看的时候,电影院里还有三两个人提前退场了。

但这是最近可能是一年,我看过最好的电影,我的菜。

Cloud Atlas,在电影里是一首交响曲,这也是 Wachowski 兄弟的野心,六个故事,六重奏,一首交响诗。于是整部电影也如交响乐一般,慢慢铺展,慢慢奏出震撼人心的和音;也如交响乐一般,不是那么快速的感官刺激。最开始半段,我认为这部电影在阐述的是佛家的思想:轮回、报应,貌似6个故事是一种轮回。但是后来发现,并不是。很奇妙,不同于 Crash 那种多个故事时空交错,最后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社会互动。事实上,本片6个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,导演并没有直接表示6个时代的人物是一种轮回。6个故事,好像交响乐6个声部,不需要叙事的直接联系,追求的是一种协奏。他们之间的联系,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联系,用一句反复在电影里出现的核心台词:“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. From womb to tomb, we are bound to others. Past and present.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, we birth our future. ” 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轮回和报应,6组故事,最后即是在此精神上达到了联系,正如本片片名,和里面的交响乐——“云图”,复杂,神秘,广袤,美。这也许就是 Wachowski 兄弟拍电影的乐趣吧,寄哲学于天马行空的故事里。

电影有几个故事讲的相当不错,感情激荡,情节扣人。唯一的遗憾就是,其余几个故事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。最典型的就是描述未来的故事,并没有超越现在电子游戏反复描述的世界观,故事也相对幼稚,反倒是中世纪的几个故事,把整部电影的精气神给提起来了。必须要说的是,不知道本片能不能通过广电的审查哦,里面的抗争思想,对于现在大陆得统治者,真是相当的危险。不过考虑到本片解构并不是那么简单,既然《让子弹飞》能过审,本片过审也不奇怪,嘿嘿,前一阵6套不还在放 V for Vendetta 吗?

再说说几个演员的表演。事实上本片比较有名的演员主要就是 Tom Hanks 和 Harry Berry 了。两位都拿了影帝影后了,表演就不多说了,怎么好都是应该的。Hugo Weaving 又在里面演了个类似 Mr. Smith 的角色,真希望这么出色的角色不要被类型化啊。Hugh Grant, Jim Broadbent 也在里面有出色表演,本片的确是星光四射。值得一提的是 Ben Whishaw 和 James D'Arcy。这两个演员在观看本片之前我并不认识,应该说两个人在本片里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值得以后持续关注。倒是几个亚洲演员,包括周迅,没什么惊艳的表演。

最后本片必须提到的是化妆。6个故事其实是一套班子演的。不过本片的化妆实在惊人,很多时候让我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两个角色是用一个演员演的,外形完全就是换了一个人,虽说这里面也有演员演技的贡献,不过你们必须要看下,化妆太惊人了……


总体来说,这是一部文艺片,不是给喜爱电影快餐的朋友准备的,票房如果说“失败”我也不会奇怪。说不上完美,但是的确我最喜爱的电影,看完久久不能平静,唏嘘不已,这不就是好电影看完的感觉吗?

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

The photo of 2012

The photo of #2012# : 这绝对不是2012年拍的最好的一张照片,但确是最适合代表整个2012年的照片:这是关乎“望”的一年,旧的幸福,新的希望;从长长的隧道,我们远望到了新的光; 这张照片来自2012年年度镜头和年度胶片: Leica 35mm SUMMICRON-M pre-ASPH, Kodak Tri-X. Thank you, 2012.
//望//